目前分類:● 花東旅遊-台東縣延平鄕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親手搗的小米麻糬,十分有嚼勁,吃不完還可以用月桃葉打包帶走。(記者蘇瑞雯攝)

來到台東的鸞山部落,這裡承襲著部落裡傳統生態教育的使命,族人的食衣住行完全仰賴森林的資源,森林如同族人的冰箱與倉庫;大地如同族人的衣食父母,養活了大地的族人們,並供給著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的豐富資源。

在沒有電、沒有瓦斯的鸞山部落,要烹飪一頓豐盛的午餐,族人們凌晨三點就得起身準備,親自去劈柴、燒柴,而所提供的食材,當然也都是取自於山林,野味大餐當然也是傳承自古早的好滋味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來到鸞山部落用餐,必須要自備環保餐具,不然就得自行劈竹為筷子、採月桃葉為碗盤,可見族人對環保的概念以及對大自然的尊重,因為族人們知道,想要有永遠用不完的資源,就得必須用心守護。

撲鼻而來的野味大餐,可以嘗到最道地的原民佳餚,標榜不加味精、不用蔥或蒜來提味,食材更沒有任何添加物,完完全全天然好滋味,有小米飯、超級甜的烤番薯、族人特殊醃製過的烤山豬肉、無農藥的地瓜葉、幼嫩的山蘇等野菜,可以吃到不同特色的風味大餐。

由於布農族為男女平等的社會,男人們感謝女人們為部落繁衍下一代,所以男人們對女人們總是心存感謝,在吃飯時有一定的規矩,就是男人要盛飯給女人吃、小孩要盛飯給父母吃,晚輩要盛飯給長輩吃,並一同感謝上天和祖靈讓我們永遠有飯吃。

吃飽喝足後,少不了誘人的甜點,而自給自足的布農族人,用他們親自栽種的小米,自製成好吃的麻糬,大家輪流親手搗小米麻糬,在共同奮力搥打下,麻糬變得熱呼呼的,沾上甜滋滋的花生粉,Q到不行的麻糬十分有嚼勁,而吃不完的麻糬也可用月桃葉打包,親手體驗搗的麻糬,更讓我們吃得格外津津有味。

 

以上資料引用:聯合新聞網 【欣傳媒/記者蘇瑞雯/台東報導】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會走路的樹就像是張牙舞爪的魔法森林。

植物不同於動物,最大的區別就是:動物可以隨意移動游走,植物只能在原地生長壯大。但在台東的山森裡,卻生長著會走路的樹。讓人不禁好奇,這是童話世界裡的魔法森林嗎?要不然樹怎麼會走路呢?

會走路的樹,就在延平鄉鸞山的原始森林裡,它與鸞山的森林文化博物館相距不是太遠,卻以綠色巨傘之姿吸引遊人走訪。相信很多人看過澎湖的通樑古榕,也拜訪過墾丁的白榕園,比起澎湖或墾丁的巨榕,鸞山森林裡「會走路的樹」更原始、也更加壯觀,還有段有趣的布農傳說故事。

或許你猜對了,會走路的樹正是寶島低海拔山林常見的白榕。據說,鸞山的山林有二千餘株的白榕,並有一千多株為巨榕。會走路的樹藏身在鸞山的梅園附近,春天都來了,鸞山的梅園猶可聞到梅花飄香,賞樹的同時也可賞晚開的梅花。

鸞山部落多梅園,早春仍可見到梅花開。(賴淑娟/攝影)

在布農族語中,鸞山就叫「Sazasa」,意即「肥沃的土地」,這兒擁有大片珍貴的楠榕巨木群,堪稱是中低海拔的豐富原始林,也難怪早年的布農族人要稱它肥沃土地。白榕擁有氣生根,當氣根落地便成了支柱根,使得白榕得以在大地移動。儘管所有的白榕都會走路,卻不若鸞山梅園邊的白榕如此壯麗迷人,令人稱奇。

這棵會走路的白榕樹,生長在鸞山的山林斜坡,宛如巨傘覆蓋住大片森林,支柱根和枝幹均很巨大,讓人分不清誰是原來的主根。當地的布農族人阿力曼說,這棵樹很老了,在他阿公的阿公年代便已存在,實在不知樹齡幾歲。早年族人耕作的土地以樹為界,沒想到過些時候發現,樹不在原來的位置,這樹竟然會走路。

走進「會走路的樹」覆蓋下的山林,宛如置身於「阿凡達」電影場景,在穿過綠樹的陽光下,枝幹繁茂的白榕就像張牙舞爪的魔樹,予人無邊想像。

 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來到台灣的原住民部落,遊人多半品嘗過具有原風味道的部落風味餐。走進布農族人居住的台東縣鸞山聚落,尤其是參與森林文化博物館遊程,你更不能錯過當地族人在山林烹調的風味美食。

布農族人以傳統工法闢建的茅屋。

提到台東縣延平鄉,多數人只知道揚名國際的紅葉少棒隊,鸞山從不曾出現在東台灣的旅遊地圖。來到鸞山,你會發現「中野」字樣,這是日治時期的部落名稱,分為上野、中野和下野。西元1938年以後,陸續有布農族人移居。

採預約造訪的鸞山森林博物館,不僅限制每天拜訪的遊客量,遊人還可選擇是否享受午餐或僅參與解說導覽行程。森林博物館雖沒有固定的建築物,為提供遊客活動體驗,當地部落耆老與青年,還是在山林裡以傳統工法建造了幾間茅屋。

蓋在森林裡的傳統茅屋,以石頭和竹子做為屋牆,上頭覆蓋著茅草,分別提供遊人歇腳休憩和廚房做菜用途,屋內還依傳統生起火堆,這兒也是遊人用餐的地方。一如生態旅遊強調的生態與環保,在此享用午餐,旅人必需自備碗筷,要不就得就地取材以樹枝當筷子,以樹葉當碗來使用,一切尊重自然法則。

森林裡的風味午餐,以大自然為餐廳。

鸞山森林的風味餐,多以戶外用餐方式開放遊人享用,當然必需付費。為遊客導覽解說是布農族男人的工作,婦女則負責料理風味美食,山區食材多半取自村落,不接受點菜,有什麼就煮什麼,有時肉類多些,有時以蔬菜為主,烤山豬肉、炸野菜、小米粥和地瓜常出現在菜單裡,冬春季節則可品嘗到南瓜湯。

為了迎接遊人體驗山林,鸞山的傳統茅屋也充作民宿,睡在竹子上,如廁用的是傳統茅坑。茅舍周邊有菜園和果園,初春正逢桃花綻放季節,也可見到樹豆開花結果,遊人還可體驗種菜、種樹、採樹豆和搗麻糬活動。

 

以上資料引用:聯合新聞網 【聯合新聞網/特約記者邱淑玲/報導.攝影】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白榕形成的樹抱石景觀,是遊人最難忘的爬樹體驗。

很多人去過博物館,台東延平的森林文化博物館可不一樣,它沒有漂亮的水泥建築,也沒有死板的展示模型或資料,相反地,它是座活生生的森林,也是當地布農族人生活的家園。這座充滿野趣的森林,如今成了人們認識森林文化去處。

台東縣延平郷世居著布農族原住民,長滿白榕樹的鸞山村山林,2004年險些淪為財團開發的土地,經由阿力曼等部落族人展開搶救,並向銀行貸款購地,從而催生「都蘭山森林文化博物館」,遊人因而有了體驗山林的另類森林博物館。

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,是一個沒有大門的戶外博物館,位於知名的都蘭山西側山腰處,布農族人世代在山林狩獵生活。為讓遊人認識鸞山森林文化,當地結合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,舉辦部落遊學和森林博物館參訪活動,意外受到歡迎,如今森林博物館開始接受遊客預約造訪森林。

沒有水泥建築的森林博物館,這兩年在台東掀起話題,遊客得透過事先預約才能入山體驗。如果你的時間夠充裕,可以安排兩天一夜的森林生態遊程,也可以參與半天或一天的行程。在沒水沒電的森林博物館,遊人可以賞樹觀星,聽阿力曼敘述布農族人傳統生活和當地傳說故事,佐星光走入森林夢鄉。

森林博物館以古獵徑為步道,遊人得穿過一線天岩縫。

走訪都蘭山的森林博物館,女士可別穿著高跟鞋,這兒的獵徑步道很原始,而且必需準備米酒和檳榔,以便在入山時祭拜土地、尊重自然。在沒有解說牌和解說摺頁的森博館,所有大自然的知識全靠阿力曼精采的導覽解說,在這兒由榕樹和楠木構成的低海拔山林,呈現出多元又多變的自然面貌,帶給你大大的驚奇。

鸞山森博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森林體驗,便是爬樹。爬樹是許多人兒時的美好回憶,在此爬樹的經驗很特別,除非年齡太小或行動不便的長者,別錯過體驗。鸞山的山林裡生長許多巨大的白榕樹,遊客爬的正是抱著大石頭的白榕,層疊交錯的氣根加上加固的繩索,成了「自然階梯」,方便遊人一路攀高再下樹。

以布農古老獵徑闢設的森林步道,不僅有讓遊人難忘的爬樹體驗,這兒也有與墾丁森林遊樂區相似的一線天,岩石窄縫間僅容一人通行,身材太胖還真擠不過去。

鸞山森林博物館(阿力曼),電話:0911-154806

 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