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● 森林步道-屏東縣枋竂鄉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浸水營古道是南台灣最熱門的古道路線,已於近日恢復全線暢通,具有豐富人文、生態景觀。(林務局提供)

浸水營古道是南台灣最熱門的古道路線,也是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,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,在今年受到風災豪雨侵襲,在完成毀損路段修復後,已於近日恢復全線暢通。

浸水營國家步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,終點東端在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,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,越嶺點最低、使用頻率最高的古道,沿途仍留有許多古道遺跡,以及蘊含高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。

當地植物林相為原始闊葉林,有柳葉柯,以及假沙羅、南洋沙羅等兩種活化石植物,還有瘤足蕨等豐富稀有植物,堪稱全台數一數二,也是禾葉蕨科、膜蕨科及舌蕨屬的天堂。

動物則至少有17種哺乳類、88種鳥類、7種爬蟲類,包括台灣長尾鼩、刺鼠、台灣獼猴、台灣山豬、白鼻心、麝香貓、山羌、穿山甲等台灣特有種或保育類動物,還有機會看到瀕臨絕種的大型猛禽熊鷹、林鵰,在天空盤旋。

這裡是一條富含人文史跡、特殊自然生態景觀的步道,最著名的生態是台灣穗花杉,大漢林道18K後,林相完整多樣,劃設有「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」、「大武事業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」、及「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」,可見其棲地的特殊及重要性。

屏東林管處處長許明城表示,歡迎愛好山林的朋友,多利用林務局台灣山林悠遊網、屏東林管處網頁查詢登山相關路況資訊,並請山友們上山前做好行前準備,遵循「無痕山林運動」準則,共同維護山林資源。

 

 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浸水營古道在清代受「牡丹社事件」影響,清廷開山撫番,日治時期,則為了鎮壓排灣族而修築為理番道路。(林務局提供)

浸水營古道早年為原住民與漢人間貿易的通道,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台東的要道,清代受「牡丹社事件」影響,清廷開山撫番,派遣兵工開闢越嶺道,日治時期為了鎮壓排灣族而修築為理番道路,因道路的最高警備點為「浸水營」,因而稱為「浸水營越嶺道」。

原古道以枋寮鄉玉泉(石頭營)為起點,經崁頭營、歸化門、浸水營、出水坡、姑仔崙社至台東大武,古道早年為貿易的通道,也是平埔族馬卡道人移居台東的要道,清光緒8年,由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,因此稱為「三條崙道」,原本是卑南族、排灣族聯絡南台灣東西兩岸的社路,又稱為卑南道。。

清治時期入口由枋寮歸崇村一帶向東南緩上至三條崙,再接上大漢林道檢查哨日治時期古道則向南移,由枋寮新開村新開苗圃附近進入修整後的浸水營古道,步行約2.5K與大漢林道5K交會,至23.6K在大樹林一帶,與現今的浸水營國家步道相接進入東段。

古道前段仍留有許多遺跡,水底寮的領路頭石碑,是日人於1901年所立,至大武的行旅會來此祭拜,而聖蹟亭為清兵屯軍石頭營時,教化原住民敬重文字所建,以及天台宮旁的清代崁頭營原址,以及日警駐在所。

在大漢林道7.4K、14K、及20.1K處分別有歸化門、六儀社、大樹前營盤及大樹林駐在所遺址,進入古道後,沿途有「浸水營駐在所」、「出水坡駐在所」、「出水坡神社」、「木炭窯」、「新姑仔崙駐在所」、「清代溪底營盤址」、「姑仔崙吊橋」等殘垣遺跡。

直到2004年,台東林管處於此整建古道才讓它重現世人眼前,在靠近步道東端終點,進入茶茶牙頓溪溪谷後,林相漸轉為開闊,長穗木、香澤蘭等蜜源植物吸引群蝶終年飛舞。

受地形影響,每年冬季常吸引數以萬計的紫斑蝶在此聚集越冬,以斯氏紫斑蝶的數量最多,其次為小紫斑蝶、小紋青斑蝶及圓翅紫斑蝶,每遇低溫或陰雨天氣,常成群棲息於林下,景象相當壯觀。

 

 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