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● 週休二日-嘉義縣新港鄉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新港鄉板陶窯文化園區新完工的「貓咪花橋 」,鐵皮屋頂及牆壁營造花貓爬牆的可愛模樣,周邊有牽牛花襯托。(記者陳永順/攝影)

新港鄉板陶窯文化園區新完工的「貓咪花橋 」,有2隻貓坐在鐵皮屋頂觀賞月亮造型。(記者陳永順/攝影)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交趾陶藝師謝東哲打造的工藝之家舉辦「蛻變」個展,「同流」作品借喻時事。(記者陳永順/攝影)

交趾陶藝師謝東哲,打造台灣第一座以交趾陶為主題的文化園區「古笨港陶華園」,最近在陶華園裡新設立一處「工藝之家」,7月6日上午10時將以「蛻變」台灣交趾陶個展做為啟用首展。

文化部推動工藝之家展陳空間計畫,今年全國遴選9處,從嘉義到台東的東南部縣市,只有2家獲選,全部落在大力保存交趾剪黏藝術的新港鄉板陶窯、古笨港陶華園。板陶窯是謝東哲的姊夫陳忠正和太太謝秋緞,用心經營的另一個交趾陶文化園區。

兼任板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謝東哲說,居民合力運用在地特色的交趾剪黏藝術,在北港溪堤防創作的3朵花大壁畫,還有住家圍牆的小孩子爬牆等作品,去年湧進約85萬人次參訪,今年更預計突破100萬人次,剪黏交趾工藝村營造成果是全國各社區的典範。

謝東哲「蛻變」個展,進入展場可看到宛如廟門的2片大木版,黏貼108顆不同素材及顏色的交趾剪黏作品,下方擺放的作品「同流」,借喻台灣充滿不同政治色彩的現實環境,讓民眾陷入水深火熱,另有「立尾」的動物翹尾巴作品,同樣有借喻意涵。

陶華園在新港鄉南港村117-86號,電話(05)7812588。參觀收取清潔費100元,可抵消費,但老人、幼童及新港鄉民免費。

新港鄉古笨港陶華園入口的梅花造型意象,吸引遊客觀賞拍照。(記者陳永順/攝影)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隨著鐵道停駛農村沒落,村民「相信有一天火車ㄟ轉來」,發起社區改造,搖身一變成為熱門景點。(記者曾懿晴/攝影)

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過去擁有台糖客運「黃金鐵道」,就像所有農村一樣,隨著經濟發展、人口外移逐漸沒落。近年透過農村轉型及發揚傳統技藝,不僅吸引大批觀光客前來,農村青年也逐漸回流。

「相信有一天火車ㄟ轉來」的立牌,架設在新港鄉板頭社區的舊時鐵道旁,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十七日,板頭厝車站賣出最後一張背面印有「打回大陸、解救同胞」的車票。興建於民國前一年的台糖鐵道行經此地,本為台糖運輸蔗糖的鐵路,曾經是台糖最賺錢的客運路線,後來在民國八十七年全面停駛。

板頭社區位於嘉義縣新港鄉西北方,居民多半以務農為業,也是台灣早期交趾剪黏藝術的發源地。當地過去因地處偏遠,冬季時北風強勁,稻作時期灌溉水三年才輪一次,還有「風頭水尾」稱號。

新港鄉板頭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蘇國彰表示,七年前因為村辦公室年底有一小筆結餘款,便在舊時鐵道前設置「角落花園」。沒想到村中一個小小的改變,卻啟動地方人士相繼響應,「平均每五個居民,就有一個參與社區改造。」

走過一片拼貼的彩色糖果牆面,就知道這戶人家過去經營糖果工廠。牆面上好幾隻可愛小羊,則展現過去養羊人家的創意。

這些熱門景點,是板頭社區居民利用早年的交趾剪黏藝術,為社區「改頭換面」的成果。

蘇國彰說,透過農委會農村再生的培根計畫,社區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展示區。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居民以剪黏藝術製成的牆面,訴說家家戶戶早年的歷史。因為人口外移的關係,當地僅有五百多戶實際居住的人家,雖然火車沒有如居民所願「轉回來」,卻因為社區特色,每逢假日吸引三、四千名觀光客到訪,重現昔日榮景。

【聯合報】

 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