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港口正在迎接久違20多年的大事,就是把百餘年前祖先開闢的石梯坪水梯田重新找回來!」從小在港口部落長大的舒米‧如妮難掩一臉興奮。本身是行動與裝置藝術工作者的舒米,長期在東海岸推動環境藝術,也一直希望找回部落原有的水梯田濕地生態與農耕文化。
農委會林務局目前正協助推動花蓮水梯田復育工作,並結合態、藝術和原民工藝,要讓東海岸的水梯田風華再現。(圖片提供/林務局)
時光倒流20年前,花東海岸腹地幾乎都是層疊的古老水梯田,稻浪與海浪共舞的壯闊畫面,讓東海岸的臨海梯田,成為台灣獨一無二的人文地景。但曾幾何時因為水路失修嚴重陸化,美景只能追憶,農委會林務局目前正協助推動花蓮水梯田復育工作,並且結合生態、藝術和原民工藝,要讓東海岸的水梯田風華再現。
花蓮台11線公路靠海的一側,原本廣闊的草生地,在怪手穿梭作業下,梯田輪廓漸漸成形,今年一月中旬,在引自港口溪的原有圳道修復完成,久違的水源被重新被引回港口。
「港口正在迎接久違20多年的大事,就是把百餘年前祖先開闢的石梯坪水梯田重新找回來!」從小在港口部落長大的舒米‧如妮難掩一臉興奮。本身是行動與裝置藝術工作者的舒米,長期在東海岸推動環境藝術,也一直希望找回部落原有的水梯田濕地生態與農耕文化。
在她穿針引線並與族人多次研議商討後,港口部落與林務局及縣政府合作修復水圳,引水復舊面積廣達10公頃的石梯坪水梯田,未來還將結合部落的藝文基礎,打造港口成為生態藝術地景聚落。
「水梯田對部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!」舒米表示,除了祭典儀式與耕作有關,田間用來放農具及小憩的達魯岸,更成為年輕夫妻情愛延伸,族群生命延續的象徵。
林務局因為注意到水梯田陸化、棄耕對生態與文化造成的多重危機,於去年開啟「重要農業濕地生態保存與復育計畫」,選定具豐富生態、景觀與人文價值的豐濱鄉,補助花蓮縣政府修復必要的灌溉與蓄水設施,共同推動東海岸水梯田的生態復育。
政府與居民合作復育的石梯坪水梯田,更讓部落窺見了未來的轉機!舒米說,除了命名為「海稻米」的自然有機米,梯田未來也將種植輪繖草與大葉田香等兩種水生的阿美民族植物。她說,輪繖草原本廣泛用於各種編織,大葉田香則是加在米酒中,幫助發酵與增添香氣的香料植物,還可製成花草茶。
林務局表示,這種結合傳統文化與藝品工法的有機栽植,不但是國內僅見的原民產業新思維,更為農村活化與創意就業的可能性找到另一個出口;修復後的石梯坪水梯田,更讓東海岸增加了10公頃的緩流水域濕地,也提高了棲地多樣性,未來生態效益可期。
以上資料引用:聯合新聞網 【欣傳媒/記者蕭介雲/台北報導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