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● 週休二日-苗栗縣公館鄉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「苗栗特色館」規畫有樟腦、香茅、苦茶油等窯燒園區。(記者胡蓬生/攝影)

苗栗縣公館映象園區改名為「苗栗特色館」,正趕工整建,將呈現樟腦、香茅、陶瓷等傳統產業特色,打造優質的遊憩據點,縣長劉政鴻昨天視察景觀及工程進度,要求加緊趕工,預計6月10日開放,將苗栗產業特色推介到全國。

縣府去年9月收回映象園區後,著手辦理景觀美化及修整內部,劉政鴻上月初視察進度時,指示務必將園區打造成優質、溫馨的旅遊據點,讓全國遊客體驗苗栗傳統產業特色,昨天再度到園區視察。

苗栗特色館主要規畫,將重現在地傳統產業風華,除保留原有陶瓷博物館,還規畫香茅油、樟腦油、苦茶油、木炭等窯燒園區,結合DIY體驗,並開發各項文創商品,希望提昇苗栗傳統產業的價值與產值。

劉政鴻強調,苗栗特色館周邊綠美化及園區整建,大致輪廓都已呈現,雖然因天候不佳進度稍微落後,他已要求加強趕工,希望5月底全部完成,讓園區在6月10日能開園迎賓。

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長甘必通指出,苗栗特色館以發展、推廣在地特色產業為主軸,除陶瓷博物館由文觀局自營,園區的餐廳、傳統產業區、旅客服務中心、陶藝工坊等館舍都將委外經營。

陶瓷博物館將分四大區塊展現在地陶瓷產業特色,有窯體構造、陶瓷製造過程、裝飾陶瓷及老藝師作品共四大展區。

園內將結合陶藝工坊、手作工坊,開放民眾多項DIY體驗活動,還有多項文創商品將在館內展售,苗栗特色館開放初期將免費參觀。

 

 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穿龍圳水量豐沛,地方打造景觀,設置水力發電風車。(記者范榮達/攝影)

苗栗縣公館鄉穿龍圳日夜奔流173年,活水源頭成了下游八百多公頃農田的命脈,見證先民胼手胝足開墾,荒地變良田的歷史,潺潺水聲流傳著一頁又一頁的故事。

公館鄉公所網站介紹穿龍圳的歷史,1840年公館鄉尖山庄民劉禎出資開鑿,後來資金短絀,由福基林氏經營,從上福基引後龍溪河水,分南、北幹線,灌溉農田八百餘公頃,成了公館地區水源大動脈,每年以每甲地3斗租榖維持。

日治公共埤圳時期,改由公館13庄共同出資管理,1953年苗栗農田水利會公館工作站在後龍溪辦理擋水填土工程,1957年完成引水隧道截彎取直工程。

苗栗農田水利會總幹事李秉焜說,穿龍圳是公館鄉灌溉大動脈,記憶中圳水不曾枯竭,造就下游公館平原富庶的良田,公館鄉不僅是苗栗縣主要穀倉,紅棗、芋頭等特產,更是全國知名。

石墻村甚至把水圳與紅棗、石駁列為石墻三寶,石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邱新和說,石墻(石圍墻)墾主吳琳芳1818年出資,率28名壯丁設庄開墾,穿龍圳通水後,南幹線有食水圳、七十份圳、番仔埔圳、關爺埔圳4條支流,大都以老地名命名,灌溉石墻、銅鑼鄉中平一帶;北幹線灌溉區涵蓋公館鄉福基、福星、鶴岡及下三庄一帶。

「食水」有特別意義,食水圳水路如蛛網縱橫石圍墻庄,每戶人家前都有水圳,早年沒有自來水,庄民從水圳取水飲用,庄頭有不成文的「規則」,日出前不在水圳洗尿桶、尿布,家戶於清晨三、四點先挑水回家儲水,以備一天所需。

邱新和說,穿龍圳引水道三百多公尺,歷經歲月風霜,圳頭多次損壞,水利會1957年花1年時間,人工開鑿出直徑約160公分、長約280公尺的新水道,這項艱鉅的水利工程,克服日本人都不能完成的任務,成了當時盛事。

公館鄉穿龍圳早年學童成群戲水,嬉鬧聲不絕於耳。(圖/公館鄉大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羅永昌提供)

邱新和回憶早年穿龍圳沿岸柳樹成蔭,竹子成叢,水中魚蝦悠游,更是孩童戲水消暑的好去處,水源頭的引水隧道,還是好奇探險的所在,曾幾何時,竹叢不復見,殘存幾棵柳樹隨風搖曳,孩童玩水嬉鬧聲更成絕響,都只能在老照片及記憶中回味。

現在水圳成了景點,地方利用穿龍圳充沛的水量,在南幹線打造水利發電風車,北幹線灌溉區的黃金小鎮,休閒觀光產業蓬勃,遊客騎自行車倘佯享受農村田野、水圳風光,穿龍圳繼續奔流,開啟另種「生命力」。

 

 

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