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若說山是太魯閣的骨架、水是太魯閣的血脈,那麼走一趟日據時期合歡越嶺古道之一的綠水步道,便能一窺太魯閣的歷史容顏,探索百年來的文史變遷軌跡。

三百年前,太魯閣族人翻越中央山脈定居立霧溪沿岸,陀優恩部落以綠水一帶山區為生存據點,依靠當時部落獵徑的「社路」做為部落間相互聯繫通道,而社路即為「綠水步道」的前身。

古道臨崖而立,俯瞰中橫公路穿過腳下,綠水河階地和立霧溪河谷,令人心曠神怡。(圖/太管處提供)

合歡越嶺之一

走在綠水步道上,有如走在先人的足跡上,引發思古之情。(圖/太管處提供)

1914年5月日軍發動太魯閣戰役,沿著「社路」攻打太魯閣族人,戰役後,日軍沿立霧溪開闢道路,沿線設置軍警駐在所、教育所,1933年整建橋梁、宿泊所等,橫越合歡山到霧社,1935年完成合歡越嶺古道。

1945年台灣光復,1956年動員數萬人力,歷經三年十個月完成,成就台灣第一條穿越中央山脈、橫貫東西部公路的壯舉,也取代了合歡越嶺古道的功能。

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張登文說,綠水步道屬於合歡越嶺古道的一段,以綠水為中心點,往西可至文山,全長5.5公里,走完約5、6小時;往東可到合流,約2公里長,只需40分鐘,適合親子同行。

東段臨崖而立

遊客從綠水地質景觀展示館旁的階梯上行,穿越樹林、小橋後,來到僅容一人通行的隧道,即是綠水步道東段入口。(圖/太管處提供)

一、綠水合流(東段):遊客從綠水地質景觀展示館旁的階梯上行,穿越樹林、小橋後,來到一座僅容一人通行的隧道,即是綠水步道東段入口,出了洞口就是古道,可見日據時期的古道風貌。

古道路基開鑿在峭壁上,加裝欄杆和解說牌,臨崖而立,俯瞰中橫公路穿過腳下,綠水河階地和立霧溪河谷,令人心曠神怡。

迷你自覽解說

張登文指出,沿途茂密的森林、斷崖地形、岩生植物、人文遺跡等特色,自然景觀及生態豐富,經太管處重新整治後,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迷你型的自導式解說步道。

走在綠水步道上,可以體驗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特色,近身觀察步道上特殊的植物生態,走在具人文歷史價值的步道上,引發思古之情。

一般來說,優閒地散步,約一個小時就可走完全程,步道盡頭會接回中橫公路上的「合流露營區」,這裡是中橫公路最熱門的露營區,不但規畫完善,而且完全免費使用。

西段文史味濃

出了洞口就是古道,寬僅2公尺,目前仍保有日據時期的風貌。(圖/太管處提供)

二、綠水文山(西段):至於綠水文山步道,太管處建議從文山往下走到綠水,沿途除了林相原始及生態豐富外,也因沿線有日據時期駐在所,高山族原住民部落遺址等,是一條充滿自然及人文氣息的古道。

太管處統計,民國94年間,歷經海棠、泰利及龍王等風災重創,步道中斷、崩塌而封閉,96年間經整理後,雖然曾開放一段時間,又因多次風災受創,直到2010年8月間才完成整修。

考量體能再走

張登文表示,由於步道距離長,沿線起伏較大,深具挑戰,所以需要具備相當體能條件才適合前往,民眾需考量自身體能狀況再走,並依規先向警察單位申請入山許可。

怎麼去:由文山溫泉步道旁泰山隧道西端缺口處吊橋進入(中橫166.5公里附近),出口位在綠水步道綠水端約200公尺處。可上網http://www.taroko.gov.tw/summer/,或洽天祥管理站洽詢,電話03-869-1162。

 

 

以上資料引用:聯合新聞網   【聯合報/記者田俊雄/花蓮報導‧攝影】
註:此篇原文於2011-02-01發表,請以目前最新的訊息為準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techlun8ywla 的頭像
    nitechlun8ywla

    生活好事兒

    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