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鹿港丁家大宅(後門入口)

四年前遊鹿港時,從鹿港民俗文物館走往中山路的途中,經過丁家大宅的後門牆,牆門未開放,當時還不曉得這棟宅院是縣定古蹟,只覺是一棟有規模的古厝而已。

從古厝附近的小巷走到中山路,只見附近都是新式的樓房,不曉得剛才看見的那棟古厝隱身於何處,未做多想,就接著離去了。直到這次再訪鹿港,終於有機會一訪丁家大宅。

從鹿港民俗文物館的大門口出發,步行十幾公尺,即來到丁家大宅的後門牆,今天後門戶有開,於是從後門進入參觀這棟古宅。

丁家大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,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,為三進二落的長條形格局,縱深約七十公尺,從後門進入,穿過中間廊道及庭院,經第二進的正廳合院,抵達最前棟(第一進),出了門,就接中山路了。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最前棟的古厝已在日治時期改建為洗石子二層樓洋房,難怪當年從中山路附近走過時,沒有發現到丁家大宅於隱身於這棟樓房的後方。

孩子們參觀古蹟,健步如飛,我亦步亦趨,印象浮光掠影而已。從丁家後院一路穿過暗廊、中庭、門廳,抵達中山路,卻有一種奇妙的感覺。短短幾分鐘的足跡,彷彿穿越一條歷史的走廊,從清朝,歷經日治,來到了民國的中山路。一棟古厝竟然可以給人這麼奇妙而特殊的歷史感受。

丁家大宅第二進合院正廳高懸「進士第」匾額

丁家來台始祖丁實樸,福建泉州人,清道光5年(1825),渡海來到鹿港發展,最初經營雜貨,後來發展為船頭行(註1),與大陸通商,店號取名為「協源」。

後來丁實樸的其四子丁克家來台省親,並留在台灣發展,繼承父業,將協源記發展成為鹿港有名的商號。

事業有成的丁克家極注重子弟教育。光緒6年(1880),其第六子丁壽泉金榜題名,考中進士,榮耀丁家,而成為鄉里美談。丁壽泉進士及第後,放棄在大陸任官的機會,返回故鄉,任教於白沙書院(今彰化孔廟旁),曾出書院院長。

丁家事業與功名有成,後來買下五福街三間店面,稱為「新協源」,興建丁家大宅,即今日的丁家古厝,又被稱為「進士第」。

日治時代昭和8年(1933年),鹿港實施市區改正,將五福老街拓寬成為今日中山路的格局。丁家大宅臨街的店屋(第一進)因道路拓寬而拆除,改建成二層樓的仿洋式建築,就是現在所見的面貌了。

丁家大宅第一進的廳堂內有展示當年市區改正時,街道路拓寬及拆屋整建的歷史老照片。早期鹿港的五福街,商家群集,店家設有棚蓋,以避免行人日曬雨淋,行人走在街上,幾乎不見天日,因此有「不見天街」之稱。隨著道路的拓寬,西式樓房的興建,這樣的景象已經消失。

台灣俗諺有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之稱,二鹿,指的就是鹿港。

在台北的艋舺興起之前,鹿港曾經是台灣北路第一大港市,燈火萬家,舟車輻輳,百貨充盈,風帆爭飛,《彰化縣志》云:「臺自郡城而外,各處貨市,當以鹿港為最。」

然而隨著海港河道淤塞,漸不利航運,鹿港於是漸走向衰微。同治年間(1860年代),安平、淡水、雞籠(基隆)、打狗(高雄)陸續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,鹿港的地位及重要性愈趨低落。日治初期,縱貫鐵路未經過鹿港,而鹿港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亦漸減少,商業機能更為沒落。此時的鹿港已有美人遲暮之感。

鹿港著名的文人洪繻(1867~1929),是丁壽泉的女婿,他在日治初期所寫的《鹿港乘桴記》,寫出了鹿港由繁華落盡後的寂寥景象。「鹿港乘桴」,是指乘船遊鹿港的意思,而我想應該也有「鹿港沉浮」的暗寓之意。

洪繻,原名洪攀桂,光緒21年(1895)清廷割台之時,曾參與乙未抗日戰爭。失敗後,改名為「繻」,字「棄生」,有「棄繻生」之意。從此絕意仕宦,在家中傳授漢學,終身不學日語,不用日本年號。日本人慕其名聲,屢次徵聘,皆不就,以遺民自居,終其一生。《鹿港乘桴記》既寫出鹿港的盛衰,也寫出了1895年之後,台灣知識份子的苦悶心情。

洪繻是丁家女婿,丁家門前的中山路是昔日鹿港的「不見天街」,而洪繻的《鹿港乘桴記》起頭寫著:「樓閣萬家,街衢對峙,有亭翼然,亙二、三里…」呈現的正是鹿港這條繁華市街昔日極盛時的景象。

走訪鹿港之後,再讀《鹿港乘桴記》,別有一番感觸,便覺得鹿港之旅餘音嫋嫋,迴盪心頭。《鹿港乘桴記》以文言文寫成,我曾將它譯為現代中文,現在拿出來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。讓我們隨著洪繻的足跡,來一趟歷史時空之旅,走訪百年前的鹿港,體驗鹿港的繁華與歷史滄桑。

詳細旅行地圖

【文章來源: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】

 

以上資料引用:聯合新聞網   【文、圖/Tony提供;日期:2012.9.15(寫於2012.10.5)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techlun8ywla 的頭像
    nitechlun8ywla

    生活好事兒

    nitechlun8yw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