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是農村長大的孩子,對於「灌蟋蟀」想必不會陌生。這種早年在台灣鄉村很普遍的童玩,是許多農村孩子不會錯過的遊戲。在都會成長的孩童,如今也有機會體驗「灌蟋蟀」樂趣,八月的台南新化林場,將化身為親子玩蟋蟀的樂園。
都市小孩開心體驗灌蟋蟀樂趣。
如果你是農村長大的孩子,對於「灌蟋蟀」想必不會陌生。這種早年在台灣鄉村很普遍的童玩,是許多農村孩子不會錯過的遊戲。在都會成長的孩童,如今也有機會體驗「灌蟋蟀」樂趣,八月的台南新化林場,將化身為親子玩蟋蟀的樂園。
早年的台灣農村物質不豐,鄉村長大的孩子不像今天有如此多玩具,農村小孩的玩具多半取自鄉村生活事物,像是自製竹筷槍、釣魚、釣青蛙和灌蟋蟀等,那可是多數農村孩子難以懷念的童年生活記憶。
隨著工商業發展,無論是都市或鄉村孩童,如今不是玩具就是電腦,早已不復當年取自大自然的簡樸農村童玩。為讓現代兒童也能接近大自然,享受鄉村遊趣,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今年8月13~21日兩個周休假期,特別在台南新化林場端出蟋蟀生態遊,讓都會親子也能體驗早年農村孩童的「灌蟋蟀」樂趣。
經由「灌肚伯仔」,小朋友輕鬆走進蟋蟀世界。
「灌蟋蟀」很有趣,但你可知道蟋蟀是何模樣?牠不像螳螂或蚱蜢,有著討喜的綠色外型,體色多為黑褐色,平常躲在小灌木叢或雜草叢,有些躲在樹皮下、落葉或石塊間,部分還會挖地道,人們可不容易見到牠的廬山真面目。
蟋蟀為直翅目昆蟲,俗稱「促織」、「蛐蛐兒」,目前全世界有三千多種,台灣約有八十種,為不完全變態昆蟲,一生經歷卵、若蟲、成蟲三個時期,牠們齧食植物莖葉、種實和根部,被認為是農業害蟲,並多為雜食性。蟋蟀身體呈圓筒狀,頭部有長觸角,後腿粗大善於跳躍。因為好鬥,中國很早就流行養蟋蟀、鬥蟋蟀。
早年台灣鄉村常見的灌蟋蟀,得先在草原或雜草叢找到蟋蟀洞穴,撥去洞口土堆後再灌水,受不了洞穴淹水的蟋蟀便會束手就逮。事實上,鄉下孩子口中的灌蟋蟀,台語稱「肚伯仔」或「灌肚猴」,這肚伯和肚猴,指的其實是「螻蛄」。蟋蟀和螻蛄有何不同?說法很分歧,有人認為肚伯是螻蛄,也有人認為肚猴是蟋蟀。
盛夏正是肚伯仔長成季節,並於白露前找好配偶並在土穴產卵,白露過後便陸續死亡。灌肚猴很有趣,油炸肚伯仔還是山產店的美味名菜。灌蟋蟀,當然不僅新化林場有,腹地寬廣的台南走馬瀨農場,也是暑假「灌肚伯仔」好去處。
新化國家植物園
地址:台南市新化區知義里口埤76號
電話:(06)590-1063
以上資料引用:聯合新聞網 【聯合新聞網/特約記者邱淑玲/報導.攝影】